第(3/3)页 史书主要围绕皇帝写,那我们就骂皇帝,被下旨廷杖了更好,容易青史留名,还能博个“舍身以诤”的美名,铁定载入史册。 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往往以“诤谏”为名冲锋在党争第一线,谋取政治资本。 文死谏,武死战,以往的御史言官都是拿命说话,指出皇帝的不足之处。现在的这些大多已经变味了,化身为“震惊部”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以博取帝王与百官的关注。 午门外的这些言官被打了二十板子后,纷纷拍拍屁股笑眯眯的回家了,心中皆是那种“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的感觉。 忍得一时侮辱,转过头来却胜似神仙!目的已经达到了,谁还去管什么光时亨,太子怎么滴。 朱慈烺看着下面的谈笑风生的官员们,冷冷一笑:“这帮人真是拉低了言官的下限,廷杖在他们眼中,居然变成了一种赏赐,真是下贱!” 从这个时候朱慈烺才知道,大明的官场已经拯救不了了,想要澄清吏治,必须大规模的洗牌。 他甚至有些理解,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为什么要换掉那么多阁臣。崇祯时期的内阁大臣,大多数都是些“执正不惧,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的人。 偶尔有一些小贡献,但面对明末危局,想要他们“扶危定倾”,显然这些人是办不到的。对崇祯而言,他需要的并不是“时献微益”,而是能够“扶危定倾”的人才!这或许正是崇祯皇帝不断调换内阁成员的真正原因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