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时,在两人谈话的茶楼下,突然传来报童的声音。 杨景辰听后顿时沉下脸来,往外眯眼一看,就见一穿了西山棉布衣的男孩正抱着一大沓写有“大明日报”四个竖排大字,形似揭帖,而又比揭帖大不少的纸,在街上喊卖。 更有谁都知道的西厂直营店综合门市外,有同样穿着西山棉衣的寒门书生在对一干士民念着报纸上的内容。 而且这些士民都在认真听着,关键是聚集的士民越来越多,因为这门市外写了“听完报可领三尺棉布。” 大明西山纺织业发达,尤其是在纺纱机已经可以同时用十六个纺锤纺纱后,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毕竟大明大部分百姓没有什么钱且自给自足,所以内需消费市场不大,主要消费群体依旧是权贵官绅,但这些人以绫罗绸缎为主,也就造成西山的产能过剩,许多棉布滞销。 为此,张贵干脆让西厂把这些棉布大批采购过来继续作为动员底层百姓为自己做事的工钱。 城中乞讨为生的乞丐和平民家的小孩,替西厂的《大明日报》卖报,就可以得棉衣一件。 寒门书生若为百姓读报一旬,也会得棉布一匹。 连来听报的都可以得三尺棉布去。 这些棉布对于西山而言是滞销的过剩产品,但对于最底层缺衣穿的百姓而言,还是很需要的硬通货。 所以,张贵在提高纺织业的生产力后,依旧让其成为了改造大明社会的助力。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他张国舅怎么这么歹毒,又是用他西山的棉布棉衣收买庶民,他西山的棉布就算多如泥沙,何不直接烧掉,也比像现在这样祸害天下强!” 左通政龚鼎和已经先敲起了桌子,吹胡子瞪眼道:“这让我们怎么瞒?!” “不能让他们这么宣传下去,这样下去,《邸报》瞒和不瞒都没有用!” 杨景辰也咬牙说了起来。 “那该怎么办?” 龚鼎和问道。 第(3/3)页